Bwin必赢线路检测中心
学校主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必赢官网  师资队伍  教育教学  专业认证与审核评估  科研工作  学生工作  合作交流  党群工作  招生就业  国际教育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下载专区>>学习资料>>正文

毕业论文写作必读

2013-04-30 19:58  关注:

                       《毕业论文写作必读》目录

 

1.如何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如何写毕业论文摘要

3.如何写毕业论文结论

4.如何对论文选题

5.如何写学术论文引言

6.如何写学术论文结论

7.学术论文撰写的主要内容与写作技巧

8.常用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简述

9.各种研究方法简介

10.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

11.文献研究法

12.问卷调查法

                     如何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结构包括:

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2.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3.研究方法及措施

4.研究工作的步骤与进度

5.主要参考文献等项目。

二、具体写作要求

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主要说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历史背景部分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研究成果如何。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状况,介绍各种观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着重说明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同时说明自己的观点。发展趋势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达到什么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以解决的方法。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即选题的意义,包括对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说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开题报告撰写者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选题的意义而言,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比较具体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想说明什么主要问题,结论是什么,在开题报告中要作为研究的基本内容给予粗略的,但必须是清楚的介绍。研究基本内容可以分几部分介绍。
3.
研究方法及措施
   
选题不同,研究方法则往往不同。研究方法是否正确,会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甚至成败。在开题报告中,学生要说明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比如调查研究中的抽样法、问卷法,论文论证中的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写明研究方法及措施,是要争取在这些方面得到指导老师的指导或建议。
4.
研究工作的步骤、进度

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和进度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中,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写作、论文的修改等,都要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在时间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各个阶段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对于指导教师在任务书中规定的时间安排,学生应在开题报告中给予呼应,并最后得到批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时间安排一般应提前一点,千万别前松后紧,也不能虎头蛇尾,完不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任务。
5.
主要参考文献

在开题报告中,同样需列出参考文献,这在实际上是介绍了自己的准备情况,表明自己已了解所选课题相关的资料源,证明选题是有理论依据的。在所列的参考文献中,同样应具备不少于3篇的外文文献。

如何写毕业论文摘要

 一、 怎样写毕业论文摘要

(一)什么是论文摘要

     摘要也就是内容提要,是论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建立在对论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用简单,明确,易懂,精辟的语言对全文内容加以概括,留主干去枝叶,提取论文的主要信息。作者的观点,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成果,独到的见解,这些都应该在摘要中体现出来。

为了便于索引与查找,易于收录到大型资料库中并为他人提供信息,论文摘要应以第三人称写作,应是一篇具有独立性的短文。

(二)论文摘要写作要求

    1. 摘要的字数:摘要字数要求在300400字之间。

    2. 摘要的基本规范:

            (1) 应以第三人称写作。摘要是完整的短文,具有独立性,可以单独使用。即使不看论文全文的内容,仍然可以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新观点和想法以及论文所要实现的目的,采取的方法,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2) 叙述完整,突出逻辑性,短文结构要合理。

           (3) 文字简明扼要,不容赘言,采用直接表述的方法,不使用不必要的文学修饰,做到用最少的文字提供最大的信息量。

   (4) 摘要中不使用特殊字符,图表以及由特殊字符组成的数学表达式,不能列举例证。

     3. 摘要的内容构成要素:目的,方法,对象和结论。

        (1)目的:毕业论文研究的范围,目的,重要性。

        (2)方法:毕业论文的使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成果:陈述毕业论文研究成果。

        (4)结论: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及主要观点(简写)

   (三) 毕业论文摘要样例

    (论文题目:个人所得税流失问题的探讨)

                                 

    1993年统一个人所得税以来,个人所得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收入的增加成为我国目前增长速度最快的税种。但同时个人所得税也是我国税收流失比较严重的税种之一,因此对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机理的探讨,流失规模的测算显得尤为重要。运用数量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黑龙江省为例初步测算个人所得税流失的规模,证明税收流失的严重性,解释个人所得税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税收制度的不完善,税收法制建设滞后而造成的收入分配机制扭曲,加之信用制度缺失,传统文化的惯性等诸多原因加剧了税收流失的规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出尽快出台税收基本法,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及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对策建议。

怎样写毕业论文结论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结论

结论是一篇论文的收束部分,是以研究成果为前提,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所得出的最后结论。在结论中应明确指出论文研究的成果或观点,对其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价值等加以预测和评价,并指出今后进一步在本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工作的展望与设想.结论应写得简明扼要,精练完整,逻辑严谨,措施得当,表达准确,有条理性。

 二、毕业论文结论的写作要求

   1. 论文的结论作为论文正文的最后一章单独排写,不加章号。

   2. 论文结论的字数要求在600-800字左右。

   3. 论文结论的结构应包括论证的结果,主要对策与建议,并简要说明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为他人继续研究指明方向,提供线索。

   4. 论文结论撰写应该注意:结论部分应起到结束全文的作用,一般不要提出新的观点或材料。

  三、毕业论文结论样例

    (论文题目:个人所得税流失问题的探讨)

                               结 论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个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使个人所得税成为增长潜力与空间最大的税种,个人所得税的流失也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尝试用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法估测黑龙江省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的规模,并与浙江省税收流失规模作了比较,发现虽然两省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但税收流失的相对规模趋同,从而证实了税收流失的严重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求税收流失的原因,发现分类所得税制强化了税收的收入功能,削弱了调节功能,造成收入分配机制扭曲,将工薪阶层推向个人所得税纳税人主体,税收相对负担较重,这与个人所得税的目标是相违背的.而信用制度缺失,传统文化的惯性等因素加大了个人所得税征管的难度增加了税收成本,税收流失进一步加剧.因此治理个人能所得税税收流失在我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本文认为从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入手,减少工薪所得税的累进级数,以混合课征制为过渡,缓解收入分配机制的扭曲.同时迅速建立起以身份证号码为基础的三号统一(身份证号,纳税识别号,社会保障号)的个人信用平台,配合税收征管制度的强化提高征税效率.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使公民知法守法,从而逐步减少税收流失.

    由于笔者所学知识有限,本文只在粗浅的层面解释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的原因,提出基本的对策建议.税收流失的测算方法以及个人所得税流失的深层根源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关注个人所得税。

如何对论文选题

   1. 题目的大小

    论文一般要小题大作。选题忌大,过大极易大而无当,不深不透。在吃透内容的情况下,大题小作也未尝不可。
   
有许多人写论文,起初往往选大题目。选题过于宏大,不是一篇学术论文能够承负得起的。当然,一般的文章,甚至是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也有大题目,但是,大题目无法形成严密的论证,特别是无法形成论点的纵深突破。因此,作为学位论文,选大题目一般不合适,非常难以形成逻辑体系严谨的论证。即使写出来,答辩也非常困难。一般来说,只有相关的研究有了相当积累,才能作好大题目。
   2.
题目的新意
    
必须选最熟悉的,熟悉才能有新意。特别是要在习以为常的观念中发现新问题。如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究竟有没有冲突,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异同到底有哪些,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什么,竞争与合作应如何定位,行政审批是不是门槛过高,等等,都可以发掘出新的思路,但前提是你必须熟悉。在你不熟悉的领域选题,往往你觉得新,其实不新。
   
不要求整篇文章都能标新立异,但求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点上有所突破。对凡是人云亦云的东西认真作一定反思,或从另一角度观察,就可能得出新的认识。
    
新的观点必须要言之成理,具有自身的逻辑性,且不可牵强附会。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论文题目要有问题意识。通常来说,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当有一个具体的问题作为支撑点,由对问题的剖析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导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学术观点。如果没有问题支撑,非常容易大而无当,不能形成针对某一问题的学术凝结。在选题上,建议参考陈平原的《博士论文仅仅是入场券》(学术批评网、世纪中国网站均有),或许能对选题有所启发。
   3.
题目的分寸和资料准备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题目过于平淡,但是,也要防止故作惊人。把握题目的分寸,必须从查新入手。许多人写文章缺乏学术查新。学位论文必须告诉专家,你选题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采用的基本理论框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现有成果有个简单的交代。在本题目上,有哪些研究成果?做到了什么地步?进展如何?有哪些不足?造成不足的问题是什么?没有这个基础,论文就建立在沙滩上。

如何写学术论文引言

引言又称绪论,前言或导论。科技论文主要由绪论、本论(结果和讨论)、结论三部分组成。绪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引言是开篇之作,写引言于前,始能疾书于后。由于引言总是会给读者留下第一印象,且对全文起着提纲挈领作用,因此不可等闲视之。

所谓的引言就是为论文的写作立题,目的是引出下文。一篇论文只有命题成立,才有必要继续写下去,否则论文的写作就失去了意义。一般的引言包括这样两层意思:一是立题的背景,说明论文选题在本学科领域的地位、作用以及目前研究的现状,特别是研究中存在的或没有解决的问题。二是针对现有研究的状况,确立本文拟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下文。

一、引言的写法

   把向读者勾勒出全文的基本内容和轮廓作为主要任务的引言部分,可以包括以下五项内容或者是其中几项内容:
   1.
介绍某研究领域的背景、意义、发展状况、目前的水平等;
   2.
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回顾和综述,包括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经解决的问题,并适当加以评价或比较;
   3.
指出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留下的技术空白,也可以提出新问题、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从而引出自己研究课题的动机与意义;
   4.
说明自己研究课题的目的;
   5.
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或勾勒其大体轮廓。 
   
如何合理安排上述内容,将其条理清楚地描绘出来并非易事。由于这一部分向读者展示的是者对有关学科领域的熟悉程度,知识渊博与否,是否真的掌握了研究动态,明确自己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等的所在,所以引言是全文最难写的一部分。
通常,引言的内容分可为三到四个层次来安排。

第一层由研究背景、意义、发展状况等内容组成,其中还包括某一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

第二层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或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自己的研究动机与意义;

第三层说明自己研究的具体目的与内容;

第四层是引言结尾。在此可以介绍一下论文的组成部分。
注意:引言中各个层次所占的篇幅可以有很大差别。

二、引言各层次的写作特点和技巧

由于引言的每个层次都有各自的任务与目的,在语言表达上也各有各自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会使写作过程化难为易。引言各层次的写作特点和技巧归纳如下:
1.
引言开头 引言开头(即第一层)主要告诉读者论文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及其 意义是什么,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目前状况或水平如何。
2.
文献综述 简述并评议前人在某领域已做的研究成果。

文献综述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对他人在某研究领域所做的工作和研究成果的总结与评述,包括他人有代表性的观点或理论、发明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在援引他人的研究成果时,必须标注出处,即这一研究成果由何人在何时何地公开发表。
3.
研究动机与目的
   
介绍作者自己的研究动机、目的与内容。可从3个角度入手:

1)指出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或知识的空白;

2)说明解决这一问题,或填补知识空白的重要意义

3)告诉读者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要解决哪些问题,以填补上述空白,或者证明所提出的假设。

4.引言的结尾

引言的结尾可以是研究目的,也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文章的结构及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读者了解文章的轮廓和脉络。至于研究结果,在引言中可以不写,因为研究结果是结论部分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三、作者在引言写作中主要存的问题
1.
文不着题,泛泛而谈

一些作者似乎把论文的引言看成是一种形式,是可有可无的部分,将引言的写作和正文的写作相分离,只是为了给论文加一顶帽子。常见的现象是,一般化地论述研究的重要性,甚至从技术所涉及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开始谈起,就像一篇领导的讲话稿。就是落脚于研究的主题,也是从宏观谈起到微观结束,停留在一般性的论述较多。显然,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读者无法准确地判断论文命题的具体价值,缺少对当前研究状况的概括和介绍,不知道作者的研究与以往的研究工作有什么不同?因此,科技论文的引言必须交代研究工作的背景,概括性地论述所研究问题的现状。对研究现状的论述,不仅是考查作者对资料的占有程度和熟悉程度,更重要的是从资料的全面程度和新旧程度可以判断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2.
引文罗列,缺少分析和概括

引言不仅要反映背景的广度,更重要的是要考查作者对研究背景了解的深度。一般作者对研究的问题了解不深,在介绍研究现状时往往是列出一大堆参考文献,罗列出不同研究者的不同作法和结论,缺乏作者的分析和归纳,没有概括出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有的甚至将一些与本文研究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献也列在其中,片面地强调资料占有的丰富性。尽管有人认为,对研究现状的介绍不同的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但从论文写作的角度出发,引言的目的是阐述论文命题的意义,而并非是研究资料的综述,尽管综述对读者查找资料提供了方便。因此,应当用作者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研究的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难点和不足,从而引出论文研究的主题。

四、引言与摘要的区别

1.    摘要中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项内容各自所占的篇幅大体比例一样;引言中,第一个层次往往占去大部分篇幅。对研究背景和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研究目的相对比较简短。

2.    摘要必须给出主要研究结果;引言中(如果摘要与正文一同登出)则可以省略研究结果,因为正文中专门有一节写结果,因此不必在引言中重复。 比较简短的论文,引言也可以相对比较简短。可以用一两句话来简单介绍某研究领域的重要性、意义或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然后再对文献进行回顾。最后介绍自己的研究动机、目的和主要内容。至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论文的组成部分则可以完全省略。

                 如何写学术论文结论

结论的任务是精炼表达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得出的富有创造性、指导性、经验性的结果。它又以自身的条理性、明确性、客观性反映了论文或研究成果的价值。结论与引言相呼应,同摘要一样可为读者和二次文献作者提供依据。结论的内容不是对研究结果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研究结果更深入一步的认识,是从正文部分的全部内容出发,并涉及引言的部分内容,经过判断、归纳、推理等过程而得到的新的总观点。主要包括:

1)本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性的东西,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对论文创新内容的概括,措辞要准确、严谨,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不用大概也许可能是这类词,以免使人有似是而非的感觉,从而怀疑论文的真正价值。

2)对前人有关问题的看法作了哪些检验,哪些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哪些不一致,作者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或否定。

3)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问题。如是否存在例外情况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也可提些进一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对于某一篇论文的结论,上述要点(1)是必须的,而(2)和(3)则视论文的具体内容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如果不能导出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

结论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应提供明确、具体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对要点要具体表述,不能用抽象和笼统的语言。可读性要强,如一般不用量符号,而宜用量名称。行文要简短,不再展开论述,不对论文中各段的小结作简单重复。

研究成果或论文的真正价值是通过具体结论来体现的,所以结论段也不宜用如本研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本研究结果属国内首创本研究结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一类语句来做自我评价。

学术论文撰写的主要内容与写作技巧

()题目

  论文的题目是信息的集中点,更要求论文命题能准确反映文章内容,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论文题目要求具体、简洁、鲜明、确切而有特异性和可检索性。

  1、论文题目要有具体性

  题目不具体是初学者撰写论文时常见的缺点,例如英语学习方法研究提高教学效率研究等。

  2、论文题目要有简洁性。

  题目应简短、精练,言简意赅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删除一切可用可不用的字词,以突出主题。一般中文文题字数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最多亦不超过30个字,英文以10个实词以内为宜,文题中间不用标点,题末不用句号;尽量少用的研究的探讨的观察等非特定词。题目太长就不鲜明简洁和引人注目。非长不可时考虑用加副标题的办法来解决。副标题常常是将主要研究方案列出附在主标题之后,但必须用圆括号或破折号与主题分开,位于正标题之下,以区分于正标题。较大的题目则应分成若干分题。每个分题单独写一篇文章,且尽可能不设副标题。

  3、论文题目要确切而有特异性

指的是要求突出论文中特别有独创性、有特色的内容。文题应准确地表达论文的特定内容,实事求是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深度,防止小题大做,名不符实。

题目可有多种类型,有以目的命题、以研究对象命题、以研究方法命题、以研究结论命题等。研究探讨观察分析等词不是不能用,而是应在必要时用。例如,《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脂血症关系的研究》,宜改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脂血症的关系》。

  4、论文题目要有可检索性

  题目应适应学术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需要,用词严谨规范,不得使用俗称、习惯用语或社时的旧名词,必须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

  5、撰写论文题目应注意以下几点

1)文题应避免使用非公用的缩略词语、符号、代号、公式等。外国人名、常见缩略语和符号(CTATPDNAHBsAg)可以使用,但不宜将其原形词同时列出,亦不必再写出中文全名。

2)文题中的数字均用阿拉伯数字。

3)下列情况,应在文题的右上角加角注,并在首页下列出角号及加注内容:

1)论文系某科研基金会资助的课题总结,加注本文系某科研基金会资助

2)论文曾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过报告,加注本文曾在某年某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

3)论文系在进修或学习时的工作总结,加注本文系在某院进修期完成
  ()作者及其单位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首页左下方。作者应是:

1.参与选题与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

2.撰写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

3. 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

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及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的人员不宜列为作者,对这些人员的贡献应列人致谢部分作者署名主要按作者(或单位名称)在研究中的作用、贡献以及所能承担的责任依次写明姓名和所在单位,而不是论资排队。例如,学位论文署名有时研究生名字在前,导师名字在后,实际上整个科研设计导师起了很大作用,而研究生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因此列为第一作者。

对上述3条作者条件的规定,凡署名的作者均必须具备对文章中各主要结论,至少有一位作者负责,集体署名文章必须注明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来自不同单位的较多研究可只写研究者(作者)姓名,并于各姓名右上角标一小符号,在第一页脚注上注明符号所代表的作者单位名称。所有参加署名的人,都应对论文的内容负责,需要时能对读者的疑问做出恰当的解释和说明

  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篇论文的署名不宜过多

  一般不超过10人,其余作者可采用注释形式列于本篇文章首页下方,指导者、协作者、审阅者可列入致谢中,应征得被致谢者同意。参加研究者或作者已死亡,应在姓名外加黑线框

  2、单名作者则姓与名之间空一格

  如作者系论文的整理、执笔、文摘摘稿人、简讯作者、综合者,其姓名一般置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并加括号

  3、译文文摘的署名应写在全文末右下方,用圆括号括起,译者与校对者之间空一格。

  4、署名应署真名、全名,不应署笔名。国内作者的中文署名写全名,其外文署名按1978年国务院规定一律用汉语拼音,也是姓前名后,姓和名的首字符大写,其间留空一格,双名或双姓的拼音字符连写,不加连字号。

  5、学位论文的署名应按实事求是、论功署名的原则,不计资历深浅、不论学衔高低,而应根据在研究工作中所负的责任和所起的作用来决定

  6、多学科综合研究课题的署名应按课题组组长的姓名一般排列在前,组员按贡献大小依次排列在后的情况处理。若在总的研究课题中又有分课题的情况下,分课题单独发表时,分课题的组长可以名列在前,组员按在研究成果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排列

 ()摘要(abstract)与关键词key words

  摘要是论文中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并能提供文中的关键信息。论文摘要应简明扼要地描述课题的性质、研究目的与意义、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中的重要内容。一般论文摘要不要超过200字。

  在论文正文的前面,需要撰写论文摘要,通常都要求中、英文摘要。格式化摘要国外期刊大多采用Haynes RB等提出的格式informative abstracts revisited. Ann Intern Med199011369-76.),包括目的、设计、研究场所、研究对象、采取的措施、主要研究方法、结果及结论,并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等主语,文字要极其精练,不一定要用完整句子,字数限于200250字左右。

论著稿应在摘要下面标出关键词,要求简洁、明确,将论文中可供检索点列出。关键词是专业术语,而不是其他词汇,一般要求列3--5个。要求标出文章所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内容,仅在研究方法中提及的手段不予标出。

 ()前言(introduction)

  是写在论文正文前面的一段短文,起提纲挚领作用。论文开始一段是前言,一般文章均不将前言列为标题,只是有一段文字将正文引出,字数不宜过多,一般300字左右。但国外期刊有关研究背景知识介绍的篇幅较长。前言是为了给读者一点预备的知识,并借以引起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因此要特别注意精练、开门见山而有吸引力,对研究历史回顾应避免繁琐。在研究论文的前言中扼要介绍与本文密切有关的史料。
  前言部分主要讲清楚所研究问题的来源及本文的目的性。课题来源可以从文献中来,也可从实际实践中提出,需要在前言部分简明扼要地写清楚,所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问题的提出是从何而来的?本文准备解决哪些问题。有时一项科研工作已持续多年,该论文是以前某一阶段工作的总结,则要说明该项科研工作总的目的,以前发表的论文已解决了其中的某个问题,本篇论文是准备解决其中哪个问题。总之要将论文的目的写清楚,使读者看了一目了然,知道本文所研究问题的来源、重要性以及研究目的是什么。前言的内容无需在文中重复,初写者常将前言部分内容和讨论部分重复,这是不允许的。

  总之,前言就是用简单的文字描述该项研究的背景与动向、研究目的(包括思路)、范围、历史、意义、方法及重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前言要切题,起到给读者一些预备知识的作用,并能引人人胜。

(五)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

  应体现科研构思和实验设计的各项要求。这部分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篇幅较大,一般分析性和实验性研究大约需要1500字左右才能写清楚。需要详细撰写的理由是:使读者看了后能重复,以及便于审稿者复核。材料主要交待作者用什么具体实验对象或什么具体的资料来进行研究,方法指用什么具体实验方法或搜集资料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因此材料与方法在有些研究的论文中也称为对象与方法资料来源与方法材料和方法不能和结果部分合并撰写。

()结果

  要求如实具体交待经审查核对后用统计学处理的实验观察数据资料,而不要求把原始数据全部写出。主要介绍全部的发现及数据,是论证的重要依据。结果的中心内容是经过科学地统计学处理得来的数据,而不是原始数据,更不是原始记录。结果应当客观完整和可靠,所有的结果项目,均要围绕研究主题,有逻辑、有层次地层开,与主题无关的部分,不宜全部列出,但在材料与方法中列出的项目与标准,在结果中必须反映出来,并且要吻合一致。

  结果是论文的核心,它反映了论文水平的高低及其价值,是结论的依据,是形成观点与主题的基础和支柱,约用全文的1/31/4篇幅书写这部分内容。由结果引发讨论,导出推理。结果的内容包括真实可靠的观察和研究结果,如测定的数据、导出的公式,效果的差异(有效与无效)、科学研究的理论结论等。对不符合主观设想的数据和结果,应做客观的分析报道。

结果部分应根据不同情况分段叙述,可以设小标题,小标题之下亦可再设分标题。结果表达时应注意:

1.数据表达要完整;

2.科研设计时确定的科研假设主要测量指标,如在结果部分作丁更改应作解释。

   统计学处理主要使原始数据从难理解变成易于理解,并从原始数据的偶然性中揭示出隐藏在其中的某些必然规律。用统计学处理原始数据时,首先要通过分组将原始数据重新排列,制作频数表,然后算出均数或百分率,并用显著性检验所得的P值来判定其组间差异的意义,以获得包含在原始数据中的信息,其次是用文字或统计图表将它们表示出来。结果的表达形式有表、图、文字3种。统计图比统计表更便于理解与比较,但统计图中不能获得确切数字,所以不能完全代替统计表。图的标题应置于图的下端,图有纵轴和横轴,两轴应有标目,标目应注明单位,横轴尺度自左至右,纵轴尺度自下而上,尺度必须等距,数值一律由小到大,一般纵轴尺度必须从0点起始(对数图及点图等除外),图中用不同线条应注明,图的长、宽比例一般以75为宜。常用的%E

常用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简述

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所采用的方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取多种方法,以探求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的质与量之间的变化和规律。
  古代的中国和西方,都有总结教育经验的记载,所用方法有的是有关事实的记录,也有初步的经验概括,但都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兴起,社会科学研究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以及自然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统计法等,都先后进入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K.马克思、F.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如下:

观察法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观察法不限于肉眼观察、耳听手记,还可以利用视听工具,如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机等作为手段。观察法的步骤是:

 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现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后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如果情况复杂或内容多,可采取小组分工观察。最后制定整个观察计划,确定进行观察全过程所需的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采用的仪器等;并考虑如何保持被观察对象的常态等等。

 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要选择最适宜的观察位置,集中注意力,记下重点,不为无关现象扰乱,观察时可借助仪器及时作记录,不要事后回忆。

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利用统计技术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来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查阅的文件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可选用。文献法的步骤是:

 搜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如图书、资料、文件和原始记录等。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材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

 详细阅读有关文献,边读、边摘录、边立大纲。

 根据大纲,将所摘录材料分条组织进去。

 分析研究材料写成报告。

使用这一方法须注意:查阅文献之前,要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知识准备,否则难于从材料的分析中作出正确的结论。
  调查法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包括口头或书面的,直接或间接的),比较充分地掌握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

调查法。一般的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在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利用观察法作为调查和核对材料的手段。调查法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调查法的步骤是:

 准备。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各种必要的安排。

 按计划进行调查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

 整理材料。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研究报告。
  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做出数量分析的结果,即利用描述统计取得的信息,通过局部去推断全局的情况。近几十年来随着统计学的发展,提出了实验设计,要求在较严谨的实验研究中检验设计中所列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统计法一般分为两大步骤:。这是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统计法可用于对教育行政效率的检验,对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对课程分量规定的测定,对学生的成绩的科学比较等等。在教育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描述统计研究情况,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大量数据,找出这些数据分布的特征,计算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将大量数据简缩,找出其中所传递的信息。还可进一步使用推断统计法

 统计分类。整理数据,列成系统,分类统计,制统计表或统计图。

 数量分析。通过数据进行计算,找出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从中找出改进工作的措施。

掌握统计法,必须学会科学的推理方法和掌握统计计算的技术。
  行为研究法。一种综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用于观察和访问,B.F.斯金纳,他主张控制情境,采用褒奖和强化的方法,来修改儿童的行为。这种方法进行的步骤如下:了解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探求关于儿童行为的规律,从而采取具体措施,帮助儿童修改他的行为,故也称为行为修改法。现代行为修改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

 把儿童行为的表现作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根据观察的结果和记录,对儿童行为进行具体分析。

 确定行为修改的内容和程序。

 按计划帮助儿童改变行为。进行过程中要注意强化是否及时,物质强化是否伴随言语的赞赏,强化方式是否多样化,强化是否恰当,给予强化的人是否为儿童所信任等。一般不用惩罚的方法。

 历史研究法通过对人类历史上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分析研究,去认识教育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今天的教育工作。历史研究须广泛地查阅文献,它同文献法有关,但不能等同文献法。文献法不一定研究某一现象的全部过程,历史研究法也不限于只查阅文献。历史研究法的步骤是:

 史料的搜集。要尽可能地搜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史料,如政府的教育法令、规章制度、决议、规划、条例等材料;还要搜集反映当时教育情况的论著、报告、小说等有关材料。不仅要有文字的史料,还要有非文字的史料。

 史料的鉴别。要用各种方式对搜集的史料鉴别其真伪,也要区别长期为大家所公认的史料中史实的真伪。

史料的运用。史料鉴别后,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要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比较法。比较法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采用比较法,要考虑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历史传统、科学和技术以及文化发展的水平、教育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映,明确可比较的指标。这样,才能正确掌握某一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明确可以借鉴和学习什么。进行步骤:

 描述。把所要比较的国家的教育现象的外部特征加以描述,要求准确、客观,为进一步分析、比较提供必要的资料。

整理。把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如做出统计材料,进行解释、分析、评价,设立比较的标准等;必要时须研究某些材料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以便深刻地理解所分析的教育对象的现状。

 比较。对资料进行比较和对照,找出异同和差距,提出合理运用的意见。比较法的使用离不开其他方法的配合,比较法本身还要求科学化和定量化。

 分析法。 或称逻辑分析法,,剖析每个组成因素的性质和特征。分析之后,又必须进行综合,集中注意力去掌握事物的本质。概括则是从某些教育现象中抽取出其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将所研究的同类教育现象概括出该类现象中的一般特征来。演绎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分析法对研究成果的关系甚大,分析工作必须慎重地进行,特别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方法论作为指导。。即根据分析的结果,把事物或现象的各个要素联成一个整体来认识。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抽象是对某种教育现象抽出基本的、本质的东西,撇开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即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本身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具体方法。分析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分为各个组成要素,抽出它的各种特点来,单独地观察它们。
  实验法。在人工控制3: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个条件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进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前者基本上是在人工设置的条件下进行,可采取各种复杂的仪器和现代技术。后者在日常教育工作的正常条件下进行。教育实验法多数采用自然实验法进行,但对某些问题的研究也需要应用实验室实验法。不论采用哪种实验法,都要保证受试者处在正常的状态中。实验法一般分

 单组法。就一个组或班进行实验,看施加某一实验因子与不施加实验因子或在不同时期施加另一实验因子,在效果上有何不同。

 等组法。就各方面情况相等的两个班或组,分别施以不同的实验因子,再来比较其效果。

循环法。把几个不同的实验因子,按照预定的排列次序,分别施加在几个不同的班或组,然后把每个因子的几次效果加在一起,进行比较。

实验法进行的步骤是:

 决定实验方法、组织形式,拟定实验计划。

 创造实验条件,准备实验用具。实验进行前,根据实验目的,拟定测验题目,准备教具、仪器、记录表格、统一标准,拟定记录方法、符号等,设法控制实验因素,使重要因素不变或少变。

 实验的进行。在实验过程中要作精确而详尽的记录,在各阶段中要作准确的测验。为了排除偶然性,可反复实验多次。

 处理实验结果。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慎重核对结论,力求排除偶然因素作用。与实验法有关的还有模拟法,即创设专门类似物(模型)或情境的办法。科学模拟便于进行精确分析,把所得结论用于现实环境。如外语教学中创造语言环境和外语演剧教学,直接教学法的试验等等。
  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研究的人或事可能是典型的,也可能不是典型的。可以通过若干个个案研究,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工作。个案研究一般常同典型调查结合进行,进行的步骤,与调查法类同。一般为:

 进行了解、确定个案研究对象。

 进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

 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写出分析报告。

各种研究方法简介

行动研究法 

定义: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实施基本模式1: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该法较适合教师个体研究。 

实施基本模式2: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行动研究法的三个特征:

1动态性。即所有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加以修改。

2联合性与参与性。即所有研究参与者一起合作,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

3自始至终的评价性。即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历史研究法

定义:凡是基于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展的轨迹,探究发展轨迹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而展开的研究,即为历史研究法。

实际上,历史研究就是以过去为中心的一种研究,它通过对已存在的资料的深人研究,寻找事实,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同时揭示当前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对未来进行预测。注意,在这一过程中,对已发生过的事所做出的分析判断一定要客观公正,要分清正确与错误、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区别;所得出的结论一定要观点鲜明、正确,既有先进性、科学性,又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

历史研究法应用的范围较广泛。它不仅应用于社会学科领域,也应用于自然学科领域,如生物学研究、地理学研究(研究地球的历史)等。    

 个案研究法 

定义: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也称为案例研究法,是以个别案例为研究对象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所进行的一种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方法,其任务是揭示研究对象形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个案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个案研究法包括对一个或几个个案材料的收集、记录,并写出个案报告。在现场收集数据的叫做实地调查。它通常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尽管个案研究以某个或某几个个体作为研究的对象,但这并不排除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一般情况,也不排除在个案之间作比较后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对个案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属于判断范畴,而非分析范畴,个案研究的任务就是为这种判断提供经过整理的经验报告,并为判断提供依据。在这一点上,个案研究有点像历史研究,它在判断时常需描述或引证个案的情况。因此个案研究法亦称个案历史法

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如:优秀教师、心理偏差者、智力超常者、品行缺陷者等,也可以是个别团体、组织,如:先进班集体、优秀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典型单位等,还可以是某一个别事例,如:中学生犯罪、某学校评选差生(反映出该学校贯彻教育方针的偏颇),还可以是针对某一中现象,如:厌学现象,学生在学业上的功利现象等。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动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如下:

1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

2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

3因果性。实验是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通俗地说,这是一种先想后做的研究方法。

从已有的理论和经验出发,形成某种教育思想和理论构想,即假说(亦可称假设");

就是将形成的假说在积极主动有计划有控制的教育实践中加以验证。通过对实验对象变化、发展状况的观察,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效的验证和完善假说。

 测验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为的状况,或推论某些行为的状况(包括:能力与成就,个性、兴趣、动机、态度、观念及心理需要等);从而考虑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进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测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评估、诊断和预测。(举例,如有一位老师所做的学生自学能力测验(试验),就是为了了解处于某个学段学生的自学能力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

所谓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测验法是教育和心理学测量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形式。测验的客观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

 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来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得出某个结论,寻找解决办法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作以下几种方法:

1现状调查针对调查对象的当前状况、特征及规律而展开的综合性的专门调查研究。

2发展调查:根据一定目的,研究一定对象随时间变化而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也可分为二种形式:一是纵向发展研究。目的是研究调查对象在不同时间阶段的特征和规律。

3访谈调查:以谈话为主要方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或态度的一种调查方

法。

4问卷调查: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5个案调查:指在对象总体中只选择一个单位、一个人来进行有关教育内容的全面调查分析,即以解剖麻雀的方法,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

6抽样调查:指以对象总体中抽出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考察,并由样本情况推断总体情况的调查方式。该方法根据需要,还可以区分为随机抽样调查与非随机抽样调查。

7全面调查:指对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每一个单位进行调查的一种调查形式。

 统计分析研究方法  

进行科学研究,离不开和数字打交道。这些数字是你通过观察、实验、测量或者调查收集而来的,它们将是你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分析、研究的依据,所以被称作数据,也叫观测值。这些数据对于你的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得到原始数据以后,还要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处理、分析和推论。经过统计分析,把隐藏在一大堆看来杂乱无章的数字中的信息集中、萃取、提炼出来,加以研究,找出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内在规律。这就是统计分析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它以普遍承认的公理、一套演绎逻辑和大量的历史事实为分析基础,从事物的矛盾性出发,描述、阐释所研究的事物。进行定性研究,要依据一定的理论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方面,将同质性在数量上的差异暂时略去。

  定性研究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没有或缺乏数量分析的纯定性研究,结论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较浓的思辨色彩;二是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定性研究。在实际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常配合使用。在进行定量研究之前,研究者须借助定性研究确定所要研究的现象的性质;在进行定量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又须借助定性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

 定量研究方法是指,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定量的意思就是说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之一。它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做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做出回答,故称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下列一些不同点

1.着眼点不同。定性研究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研究着重事物量的方面。

2. 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定量研究是为了更准确地定性。

3. 依据不同。定量研究依据的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研究的依据则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材料。

4. 手段不同。定量研究主要运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研究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

5.学科基础不同。定量研究是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等为基础,而定性研究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

6. 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研究主要以数据、模式、图形等来表达;定性研究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研究,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准确定性。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对潜在的理由和动机求得一个定性的理解

将数据定量表示,并将结果从样本推广到所研究的总体

   

由无代表性的个案组成的小样本

由有代表性的个案组成的大样本

数据收集

无结构的

有结构的

数据分析

非统计的方法

统计的方法

   

获取一个初步的理解

建议最后的行动路线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二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不同。

一、文献法的概念和种类

1. 文献的概念

  文献的现代定义为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导过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一切载体,不仅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常见的纸面印刷品,也包括有实物形态在内的各种材料。

2. 文献的种类

  教育研究文献的内容多种多样,按其性质、内容加工方式、用途大致可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或称为零级、一级、二级、三级文献。

  (1)零次文献

  零次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纪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也可视为第一手文献(primary documents),这类教育研究文献包括未发表付印的书信、手稿、草稿和各种原始纪录。

  (2)一次文献

  一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一般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

  (3)二次文献

  二次文献又称检索性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

  (4)三次文献

  三次文献也称参考性文献。三次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概括论述的文献。此类文献不同于一次文献的原始性,也不同于二次文献的客观报导性,但具有主观综合的性质。

编辑本段二、文献法的概念

 基本概念

  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对现状的研究,不可能全部通过观察与调查,它还需要对与现状有关的种种文献做出分析。

文献法属于非接触性的研究方法

  没有继承和借鉴,科学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决定了人们在研究先前的历史事实时需要借助于文献的记载,在发展科学领域时需要继承文献中的优秀成果。现代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以人之间协作为条件,同样需要以利用前人的研究劳动成果为条件。利用科学文献是实现利用前人劳动成果的重要措施和方法,也是促进和实现今人的协作的条件和基础。

  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充分地占有资料,进行文献调研,以便掌握有关的科研动态、前沿进展,了解前人已取得的成果、研究的现状等。这是科学、有效、少走弯路地进行任何科学工作的必经阶段。从教育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来看,文献法在科学研究的准备阶段和进行过程中,经常要被使用。没有一项教育科学研究是不需要查阅文献的。

 三、文献法的一般过程

  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综述。

  文献法的提出课题或假设是指依据现有的理论、事实和需要,对有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或重新归类研究的构思。

  研究设计首先要建立研究目标,研究目标是指使用可操作的定义方式,将课题或假设的内容设计成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可以重复的文献研究活动,它能解决专门的问题和具有一定的意义。

 文献的搜集

1. 搜集文献的渠道

  搜集研究文献的渠道多种多样,文献的类别不同,其所需的搜集渠道也不尽相同。搜集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的主要渠道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科学、教育事业单位或机构,学术会议、个人交往和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

2. 搜集文献的方式

  搜集研究文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检索工具查找方式和参考文献查找方式。检索工具查找方式指利用现成(或已有)的检索工具查找文献资料。现成的工具可以分为手工检索工具和计算机检索工具两种。

  手工检索工具主要有目录卡片、目录索引和文摘。

  参考文献查找方式又称追溯查找方式,即根据作者文章和书后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去追踪查找有关文献。

  积累文献是另外一种搜集文献的工作形式。每一个研究课题都需要汇集、积累一定的文献资料,而每一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新文献资料的积累过程。

  首先,文献积累内容应努力做到的充实和丰富。其次,积累文献应该有明确的指向性。即与研究目标,或课题假设有关。第三,积累文献应该全面。所谓全面,要求研究者不仅搜集课题所涉及的各方面的文献,还应注意搜集由不同人或从不同角度对问题的同一方面做出记载、描述或评价的文献。不仅搜集相同观点的文献,还应搜集不同观点、甚至相反观点的文献。尤其需要防止研究者自己已有观点或假设对积累指向的影响,不要轻易否定或不自觉地忽视与自己观点相左的材料。

3. 积累文献的一般过程

  一般情况下,积累文献可从先从那些就近的、容易找到的材料着手,再根据研究的需要,陆续寻找那些分散在各处、不易得到的资料。积累文献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为了使整个过程进行得更有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若干阶段进行整理。每一阶段,把手头积累到的文献作一些初步的整理,分门别类,以提高下一阶段搜集文献的指向性和效率。此外,还可以使用现代教育情报系统的检索方法,在具有相应条件的环境中,快速查找、获取所需要的文献资料。积累文献,不只是在有了具体的研究任务以后,才需要做,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经常注意积累和搜集各种文献资料,养成习惯,持之以恒。

4.积累文献的方式

  可以通过做卡片、写读书摘要、作笔记等方式,有重点的采集文献中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部分。

  常用的卡片有目录卡、内容提要卡、文摘卡三种形式。写读书摘记与读书笔记既是积累文献的方法,又在某种意义上是制作文献的方法。因为在读书摘记和笔记中渗透了更多的制作者的思维活动,它有时是第二手文献的构成部分,有时又是新的第一手文献的创造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半成品”

  读书摘记以摘记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为任务。因不受篇幅限制,它比卡片式的内容提要详细得多。研究者在读到一些较有价值的文献,或者读到一些在主要观点和总体结构上很有启发的资料时,就可采用读书摘记的方式,把其主要观点和结构的框架摘记下来。总的说来,摘记的重点在摘记,不在于评价。与摘记不同,读书笔记的重点在。评论的方式有总评、分章节评和重点选评。写得好的读书笔记,即能提出新思想和新观点的读书笔记,本身就是一种科研成果。

文献综述

1. 文献综述的特征和意义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综述分为综合性的和专题性的两种形式。综合性的综述是针对某个学科或专业的,而专题性的综述则是针对某个研究问题或研究方法、手段的。

  文献综述的特征是依据对过去和现在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指出目前的水平、动态、应当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并依据有关理论,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等。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为当前的研究提供基础或条件。对于具体科研工作而言,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能够以其严密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新课题的确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在某种意义上,它起着总结过去、指导提出新课题和推动理论与实践新发展的作用。

  文献综述具有内容浓缩化、集中化和系统化的特点,可以节省同行科技工作者阅读专业文献资料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迅速地了解到有关专题的历史、进展、存在问题,做好科研定向工作。

2. 文献综述的形式与结构

  文献综述的内容决定文献的形式和结构。由于课题、材料的占有和资料结构等方面的情况多种多样,很难完全统一或限定各类文献综述的形式和结构。但总体上,文献综述的形式和结构一般可粗略分五个部分:绪言、历史发展、现状分析、趋向预测和建议、参考文献目录。

3. 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对文献综述的质量要求主要有六条:

  (1)搜集文献应当客观、全面。

  (2)材料与评论要协调、一致。

  (3)针对性强。

  (4)提纲挈领,突出重点。

  (5)适当使用统计图表。

  (6)不能混淆文献中的观点和作者个人的思想。

4. 文献综述的步骤与方式

  一般情况下,文献综述由五个步骤环节组成。

  第一步,确定综述的选题。

  第二步,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

  第三步,整理文献。

  第四步,撰写综述初稿

  第五步,修改综述初稿,并完成文献综述。

                                    问卷调查法

第一节  问卷调查法的概念和种类

一、什么是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也称问卷法,它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是标准化调查,即按照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问卷所进行的调查。

2)问卷调查一般是间接调查,即调查者不与被调查者直接见面,而由被调查者自己填答问卷。

3)问卷调查一般是书面调查,即调查者用书面提出问题,被调查者也用书面回答问题。

4)问卷调查一般是抽样调查,即被调查者是通过抽样方法选取的,而且调查对象一般较多。

5)问卷调查一般是定量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

二、问卷调查法的种类(学生自学)

问卷调查,按照问卷填答者的不同,可分为自填式问卷调查和代填式问卷调查。其中,自填式问卷调查,按照问卷传递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报刊问卷调查、邮政问卷调查和送发问卷调查;代填式问卷调查,按照与被调查者交谈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访问问卷调查和电话问卷调查。

报刊问卷调查,就是随报刊传递分发问卷,请报刊读者对问卷做出书面回答,然后按规定的时间将问卷通过邮局寄回报刊编辑部。

邮政问卷调查,就是调查者通过邮局向被选定的调查对象寄发问卷,请被调查者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时间填答问卷,然后在通过邮局将问卷寄还给调查者。

送发问卷调查,就是调查者派人将问卷送给被规定的调查对象,等被调查者填答完后再派人回收调查问卷。

访问问卷调查,就是调查者按照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当面提出问题,然后再由调查者根据被调查者的口头回答来填写问卷。

            第二节  问卷的设计

一、问卷的一般结构

问卷一般由卷首语、问题与回答方式、编码和其他资料四个部分组成。

1)卷首语。它是问卷调查的自我介绍信。卷首语的内容应该包括:调查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选择被调查者的途径和方法,被调查者的希望和要求,填写问卷的说明,回复问卷的方式和时间,调查的匿名和保密原则,以及调查者的名称等。为了能引起被调查者的重视和兴趣,争取它们的合作和支持,卷首语的语气要谦虚、诚恳、平易近人,文字要简明、通俗、有可读性。卷首语一般放在问卷第一页的上面,也可单独作为一封信放在问卷的前面。

2)问题和回答方式。它是问卷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调查询问的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以及对回答方式的指导和说明等。

3)编码。就是把问卷中旬问的问题和被调查者的回答,全部)转变为ABC…或a, b ,c…等代号和数字。

4)其他资料。包括问卷名称、被访问者的地址或单位(可以是编号)、访问员的姓名、访问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访问完成情况、审核员的姓名和审核意见等。

有的自填式问卷还有一个结束语。结束语可以是简短的几句话,被调查者的合作表示真诚感谢;也可稍长一点,顺便征询一下对问卷设计和问卷调查的看法。

二、问题的种类、结构和设计原则

调查所要询问的问题,是问卷的主要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必须弄清楚问题的种类、问题的结构和设计问题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问题的种类

问卷中要询问的问题,大体上可分为四类:

1)背景性的问题,主要是被调查者个人的基本情况,它们是对问卷进行分析研究的重要依据。

2)客观性问题,是指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各种事实和行为。

3)主观性问题,是指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愿望等一切主要世界观状况方面的问题。

4)检验性问题,为检验回答是否真实、准确而设计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安排在问卷的不同位置,通过互相检验来判断回答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类问题中,背景性问题是任何问卷都不可缺少的。因为,背景情况是对被调查者分类和不同类型被调查者进行对比研究的重要依据。

(二)问题的结构

问题的结构,即问题的排列组合方式。它是问卷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便于被调查者回答问题,同时也便于调查者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设计的问题一般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排列:

1)按问题的性质或类别排列,而不要把性质或类别的问题混杂在一起。

2)按问题的复杂程度或困难程度排列。一般地说,应该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先客观事实方面的问题,后主观状况方面的问题;先一般性质的问题,后特殊性质的问题。特别是敏感性强威胁性大的问题,更应安排在问卷的后面。

3)按问题的时间顺序排列。一般地说,应该调查事物的过去、将来、现在的历史顺序来排列问题。无论是由远到近还是由近及远,问题的排列在时间顺序上都应该有连续性、渐进性,而不应该来回跳跃,打乱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思路。

问题的排列要有逻辑性。在特殊情况下,也不排除对某些问题做非逻辑安排。检验性问题也应分别设计在问卷的不同部位,否则就难以起到检验作用。

(三)设计问题的原则

要提高问卷回复率、有效率和回答质量,设计问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即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2) 必要性原则,即必须围绕调查课题和研究假设设计必要的问题。设计的问题数量过少、过于简略,无法说明调查所要什么的问题;数量过多、过与繁杂,不仅会大大增加工作量和调查成本,而且会降低回答质量,降低问卷的回复率和有效率,也不利于正确说明调查所要说明的问题。

3)可能性原则,即必须符合被调查者是否自愿真实回答的问题。凡被调查者不可能资源真实回答的问题,都不应该正面提出。对这类问题,被调查者一般都不可能自愿做出真实回答,或者干脆不予理睬,因此一般都不一宜正面提出。

三、问题的表述

问卷调查一般是自填式的书面调查,被调查者只能根据书面问卷来理解问题和回答问题,因此,问题的表述就成为问卷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一)表述问题的原则

具体性原则,即问题的内容要具体,不要提抽象、笼统的问题。

1)单一性原则,即问题的内容单一,不要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合在一起提。

2)通俗性原则,即表示问题的语言要通俗,不要使用被调查者感到陌生的语言,特别是不要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

3)准确性原则,即表述问题的语言要准确,不要使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或容易产生歧异的语言或概念。

4)简明性原则,即表述问题的语言应该尽可能简单明确,    不要冗长和罗嗦。

5)客观性原则,即表述问题的态度要客观,不要有诱导性或倾向性语言。另外,在问题的表述中要避免出现那些有权威的、享有盛誉的人或机构的名称,更不要直接引用他们的原话。

6)非否定性原则,即要避免使用否定句形式表述问题。由于人们一般都习惯与用肯定句形式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因此用否定句形式表述问题往往会造成一些误解。

(二)特殊问题的表述方式

对于某些敏感性强、威胁性 大的特殊问题,在表达方式上应该做些减轻敏感程度的特殊处理,以便被调查者易于面对这些问题,并敢于坦率做出真实回答。对特殊问题的处理,有以下几种方法:

1)释疑法,即在问题前面写一段消除疑虑的功能性文字。

2)假定性,即用一个假言判断作为问题的前提,然后在询问被调查者的看法。

3)转移法,即把活动问题的人转移到别人身上,然后再请被调查者对别人的回答做出评价。

4)模糊法,即对某些敏感问题设计出一些比较模糊的答案,以便被调查者做出真实的回答。

四、回答的类型和方式

回答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开放型回答、封闭型活动和混合型回答。

(一)开放型回答

所谓开放型回答,是指对问题的回答不提供任何具体答案,而由被调查者自由填写。

开放型回答问题的最大优点是灵活性大、适应性强,特别是适合于回答那些答案类型很多、或事先无法确定各种可能答案的问题。同时,它有利于发挥被调查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够自由 表达意见。一般地说,开放型回答比封闭型回答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有时还会发现一些超出预料的、具有启发性的回答。开放型回答的缺点是:回答的标准化程度低,整理和分析比较困难,会出现许多一般化的、不准确的、无价值的信息。同时,它要求被调查者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而且要花费较多填写时间。这样,就有可能降低问卷的回复率和有效率。

(二)封闭型回答

所谓封闭型回答,是指将问题的几种主要答案,甚至一切可能的答案全部列出,然后由被调查者从中选取一种或几种答案作为自己的回答,而不能作这些答案之外的回答。封闭性回答,一般都要对答案方式作为某些指导或说明,这些指导或说明大都用括号起来附在有关问题的后面。

封闭型回答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填空式,即在问题后面的横线上或括号内填写答案的回答方式。

2)两项式,即只有两种答案可供选择的回答方式。

3)列举式,即列出多种答案,由被调查者自由选择一项或多项的回答方式。

4)选择式,即列出多种答案,由被调查者自由选择一项或多项的回答方式。适用于有几种互不排斥的答案的定类问题。在几种答案中,可规定选择一项。

5)顺序式,即列出若干种答案,由被调查者给出各种答案排列先后的回答方式。

6)等级式,即列出不同等级的答案,由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意见或感觉选择答案的回答方式。

7)矩阵式,即将同类的几个问题和答案排列成一个矩阵,由被调查者对比着进行回答的方式。这种回答方式,适用于同类问题、同类回答方式的一组定序问题。

8)表格式,即将同类的几个问题和答案列成一个表格,由被调查者回答的方式。

封闭型回答有许多优点,它的答案是预先设计的、标准化的,它不仅有利于被调查者正确理解和回答问题,节约回答时间,提高问卷的回复率,而且有利于对回答进行统计和定量研究。封闭型回答还有利于询问一些敏感问题,被调查者对这类问题往往不愿写出自己的看法,但对已有的答案却有可能进行真实的选择。封闭型回答的缺点是:它的回答方式比较机械,没有弹性,难以适应复杂的情况,难以发挥被调查者的主观能动性;它的填写比较容易,被调查者可能对自己不懂、甚至根本不了解的问题任意填写,从而降低回答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混合型回答

所谓混合型回答,是指封闭型回答与开放型回答的结合,它实质上是半封闭、半开放的回答类型。

五、设计答案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 设计答案的原则

1)相关性原则,即设计的答案必须与询问问题具有相关关系。

2)同层性原则,即设计的答案必须具有相同层次的关系。

3)完整性原则,即设计的答案应该穷尽一切可能的、起码是一切主要的答案。当答案过多时,可以只设计几种主要答案,然后加一个“其他”,这样就达到了完整性的要求。

4)互斥性原则,即设计的答案必须是互相排斥的。

5)可能性原则,即设计的答案必须是被调查者能够回答、也愿意回答的。

(二)相关问题的接转

在回答方式的设计中,应该特别注意相关问题的接转。一般地说,相关问题的接转有以下几种方式:

1)用文字说明

2)分层次排列

3)用框格表示

4)用线条连接

总之,对相关问题的接转让要简明、清晰,使被调查者一看就懂。如果是访问问卷,则可大大简化,只要访问员能看懂就行了。

六、编码

   所谓编码,就是对每一份问卷和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答案编定一个惟一的代码,并以此为依据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

   对问卷的编码,包括编定被调查者的地址、类别和户的代码;调查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合计时间的代码;调查完成情况的代码;调查员和调查结果评价的代码;复核员和复核意见的代码等。所有这些,都是对问卷分类和处理的依据。对问题的编码,就是对每个问题编定一个代码。对答案的编码有前编码和后编码之分,封闭型回答的每一个答案,在设计问卷时就设计了代码,叫前编码;开放型回答的答案,一般是在调查结束后根据答案的具体情况再编定代码,叫后编码。

   编码的主要任务是:

1)给每一份问卷、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答案确定一个惟一的代码。

2)根据被调查者、问题、答案的数量编定每一个代码的位数。

3)设计每一个代码的填写方式。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一、问卷调查的一般程序

问卷调查的一般程序是:设计调查问卷,选择调查对象,分发问卷,回收和审查问卷。然后,再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理论研究。

调查对象=研究对象(回复率×有效率)

假定研究对象是200人,回复率是80%,有效率是90%,那么调查对象就是:200/(80%×90%)=278(人)

分发问卷有多种方式,可随报刊投递,可从邮局寄送,可派人送发,也可安排访问员通过电话访问或登门访问。

对于回收的问卷必须认真审查。

二、努力提高问卷的回复率

要提高问卷回复率就必须从下述几个方面努力。

1)要争取知名度高、权威性大的机构支持。

2)要挑选恰当的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的合作态度和理解、回答局面问题的能力,对问卷的回复率往往产生很大影响。

3)要选择具有吸引力的调查课题。

4)要提高问卷的设计质量。

5)要采取回复率较高的问卷调查方式。

三、对无回答和无效回答的研究

1)它是正确评价调查结果的需要。只有弄清了无回答和无效回答调查以对象的具体情况,才能正确说明调查结论的代表性和有效范围。

2)它是总结和改进调查工作的需要。无回答和无效回答有被调查者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却在调查者方面。因此,弄清无回答和无效回答的原因,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改进调查工作。

对无效回答的研究,应以审查中被淘汰的无效问卷为主要依据。要研究无效回答的原因、类型和频率,看看哪些是个别性错误,哪些是带共性的问题都与问卷的设计有关。

 第四节  对问卷调查法的评价

一、问卷调查法的优点

问卷调查法的最大优点是,它能突破时空限制,在广阔范围内,对众多调查对象同时进行调查。

问卷调查的第二个优点是,便于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研究。

匿名性是自填式问卷调查的一大特点和优点。

问卷调查、特别是自填式问卷调查的另一优点是,对调查的双方都比较方便。

自填式问卷调查可以排除人际交往中可能产生的种种干扰。

节省人力、时间和经费,是问卷调查、特别是自填式问卷调查的又一突出优点。

二、问卷调查法的缺点

问卷调查法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只能获得书面的社会信息,而不能了解到生动、具体的社会情况。问卷调查法决不能代替各种直接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的另一重大缺点是缺乏弹性,很难作深入的定性调查。

问卷调查、特别是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者难以了解被调查者是认真填写还是随便敷衍,是自己填答还是请别人代劳;被调查者对问题不了解、对回答方式不清楚,无法得到指导和说明。

问卷调查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填答问卷比较容易,有的被调查者或者是任意打勾、画圈,或者是在从众心理驱使下按照社会主流意识填答,这都使得调查推动了真实性。

另外,问卷调查的回复率和有效率低,对无回答者的研究比较困难,问卷调查只适用于有一定文字理解表达能力的调查对象,而不适用于文盲和半文盲,这也是问卷调查法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上一条:外语系关于组织开展2013年暑假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通知
下一条:英语毕业论文选题及写作、答辩技巧

关闭窗口

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20 陕ICP备 06001643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汉滨区南环路33号 

您好!您是第 访问本站的人。